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媒体关注 >> 新闻详情

【昭通日报】树坡小学“成长记”

2020-11-03 16:50编辑:陆元华

苏正专

在开满杜鹃花的巧家县大白路山脚下坐落着一所学校——巧家县老店镇铅厂树坡村小学。时光荏苒,已满20周岁的学校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的不断成长,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孩子们就学条件越来越好……

树坡村属于典型的山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紧缺,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大岩洞的大山把村里16个村民小组隔开。2006年之前,树坡村隶属铅厂乡。撤乡并镇,铅厂乡合并到老店镇后,学校仍由铅厂中心学校管辖。

“在学校村民小组原有一所老校,因时间久远破败不堪,大山阻隔,山上几个村民小组的学生来上学非常艰苦,道路不通,师生出行非常困难。1998年根据国家政策,树坡村可以建一所新学校了。一时间,山上山下村民激动不已,都希望把学校建在离自己家近一点的地方,最后,村委会综合考虑水源、交通、位置等因素,把学校建在山上的松林村民小组!”提及学校的由来,在村委会工作多年的老郑娓娓道来。

“过去,交通不便,家离学校也远,娃儿老早就要起床走路上学,早上放学后,三五个约起在学校周边的地埂上,酸萝卜伴着冷洋芋就是中午饭了。我们农村又不像城里的人兴吃早餐,娃娃些要晚上才得到饱饭吃。现在好了,学校有营养餐,娃娃可以在学校吃中午饭,我们大人也不担心娃娃的中午饭问题了。”一位在村卫生室输液的村民说起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前后无比感慨。之前农村学生的午饭情况,听上去让很多人不敢相信。

“说起以前读书,我们老早打起火把都干过的,可惜苦一伙,后面也没把书读成器。”回忆起以前读书的辛苦以及没能完成学业的遗憾,一位三十多岁的青年神情充满了落寞。

说起学校的变化,老师们最有发言权。

过去,由于学校没有学生宿舍,学生在能住校与不能住校之间纠结,住的地方在教师宿舍、教室,甚至楼梯间。脱贫攻坚以来,大山依然在,但是大多村民小组通路了,有些学生跟着家长外出务工就读,有些送在距离更近的铅厂中心校就读,有些家长早晚可以骑摩托接送,有些即使结队走路路也好走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来,学校建起了学生宿舍,如果有需要住校也有地方住了。营养餐实行之后,学校没有食堂,学生中午吃午饭在操场的地上,天气不好的时候把菜盆搬在教室,现在建起了学生食堂,学生可以在食堂的餐桌上吃饭。新增了学生宿舍和食堂,也扩大了操场范围,过去上体育课跑到农村道路上,学生课间娱乐“抢地盘”“划地方”的情形也不存在了。

过去,教育经费紧张,比如学校窗子玻璃坏了没有钱换新的,冬天,寒风、飘雪直灌教室,有些教室老师和学生拿了化肥口袋和茼蒿秆勉强挡住,一下课,学生“挤油渣”取暖成为常态。有些时候家长实在心疼孩子,便让孩子带上火盆。有些班级人少的有时候直接挤在老师宿舍上课。渐渐地,家长出去务工的人多了,收入增加了,有些家长会从外面带一些厚衣服回来或者有钱在街上买厚衣服、帽子、围巾、手套、热水袋了。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多,到了冬天,学校就会统计破损的窗子然后请人来换。现在,天气仍然寒冷,学生们却可以不那么冷了。

虽然在山区,树坡小学的老师们却一直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没有专业的老师就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曾探索开设过算术班、美术班、音乐班、作文班、体育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每周的星期四下午最后一节课,自行选择兴趣班。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开展以来,学校有了阅览室,弥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空白;有了功能室,培养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重新粉刷了墙壁,给学校“换新颜”,设置了文化墙,为广大师生营造了舒适温馨的学习生活环境。

山区缺水是常态。过去,到旱季,有时老师要到农户家里找水,周末去很远的山上找水洗衣服或者把衣服带回家去洗。学校里师生一起栽种的花草濒临干死的危险,离学校近的学生们自发从家里每天拿两个饮料瓶“挑”水到学校拯救花草。脱贫攻坚以来,昭通市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多方寻找水源,多渠道改进布置水网、蓄水池等,农村用水紧张得到缓解,学校用水有了保障。

树坡小学从孕育时起就承载着党委、政府“发展一方教育、振兴一方经济”的长远寄托,承载着村民对后辈“跳出农门”的深情厚望,承载着孩子“走出大山”的青春梦想。通过教育,开拓了学生视野、增长了才干,也激励着许多家庭的发展,助推了许多贫困家庭脱贫。未来,相信在树坡小学这个摇篮里成长起来的学生会越来越多,有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大山,或是以另一种反哺的方式回到家乡,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文章来自《昭通日报》2020年10月31日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