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要闻 >> 新闻详情

生命赴使命 挚爱育新人

2022-05-05 16:24编辑:余庆德

图为梁余才对教师们进行教育教学方法讲解培训。张广玉 摄

云南巧家梁余才三十六载始终如一、无怨无悔,战癌魔、为人师,播德育、传挚爱,穷极一生播撒甘为人师、敢为人师、善为人师的感人故事——

生命赴使命 挚爱育新人

记者 胡华伦

图为梁余才展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获奖证书。胡华伦 摄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进巧家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巧三中”)操场上,3000余名学生正高声诵读《“静思序尊”校长寄语》《校园三字经》,有序进入操场开展大课间活动。

“校园大环境,读书儒雅地;请勿高声语,恐惊身边人……”“进校园、服饰整、讲文明、爱卫生……”一字一句都承载着校长梁余才对德育为本、德育为首、德育优先,全过程德育、全员德育的办学理念。

“学校德育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每个学生未来的承载,也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梁余才非常认可这句话。在他36年的教育岗位上,特别是自巧三中建校并任校长至今,他始终自觉践行党的优良作风,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探索出了巧三中特有的“多元一体化”文化德育,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学校远离中原和繁华,课堂却这么精彩,德育却这么出彩。”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理事陈培瑞如是评价。

全国中小学德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冯恩洪教授先后两次考察巧三中后说:“梁校长创建的文化德育值得向全国推广。”

一缕清风拂来,空气中弥漫着优良作风,诉说着梁余才甘为人师、敢为人师、善为人师的感人故事——

图为梁余才获得诸多奖项和证书。胡华伦 摄

甘为人师,“衣带渐宽终不悔”

梁余才1967年出生于巧家县小河镇小河村,19岁时从县城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坝统村完小任教。

“每天放学后,学校就静得可怕,自己像在庙里的和尚。”回忆刚毕业时在偏远山村教书的日子,梁余才感慨地说。

当时,梁余才的父亲在县农行当副行长,他完全有机会改行到金融系统去工作,然而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放弃了。梁余才说:“天生就不喜欢‘打算盘’。”

梁余才非常珍惜与学生相伴的日子。学生交不起学费,没钱买学习用品,他就把微薄的工资拿出来;学生感冒,他就像父母一样悉心照顾;学生叛逆,就想尽各种办法了解进行心理疏导。他说:“条件虽艰苦,但和学生在一起很快乐。”

就这样,不喜欢“打算盘”的梁余才一直坚守在教育岗位上。13年教师、23年校长,一干36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15年10月,医院检查确诊他患了纵隔鳞癌并转移导致肺鳞癌。

他去昆医附一院、省肿瘤医院接受了开胸手术切除治疗。30次放疗、6次化疗,他的头发掉了,身体虚脱了……可就是在住院期间,他仍然放不下他的学校,通过发短信的形式指导教师开展各项工作……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调整,他又拖着孱弱的身体,毅然回到了他挚爱的教育岗位上,在教室、备课组和校园里,继续忘我地工作着……

“巧三中就像自己的孩子。”“我一辈子只干了一件事。”在教育岗位上,梁余才陷得深、放不下、舍不得。他说:“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如今,回忆患病坚守岗位的这些年,梁余才说:“工作对自己也有好处,可忘掉很多烦恼,少去想自己的病,也就是心理疗法、工作疗法。”

选择了教书就选择了责任。

图为黄红梅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上课。胡华伦 摄

黄红梅是巧三中高一年级的地理老师。2016年,她因为家庭原因从宣威调入巧三中。一年前,她生孩子请产假,原本158天的产假,她42天后就返校上课。

走进教室,黄红梅正在教学生们“气候类型的判断”。在黄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或是争先恐后回答问题,或是分组探讨积极发言。

下课后,黄老师说教书真是一件愉快的事,正如梁校长所说“视工作为痛苦,人生则痛苦;视工作为愉快,人生则愉快”。

“身体恢复了,孩子照顾得过来,我可以回来上课了呀!”谈及产假没休完,黄红梅说这没有什么,梁校长身患癌症同样坚守岗位,何况自己也不是唯一一个产假没休完就返校上课的。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今年4月18日,巧三中初三154班中期测试和中考体育结束,学生离开母校时间越来越短。

班主任朱廷星自己花了500多元钱,买了鲜肉、韭菜、饺子皮、佐料等,带领全班58名同学在教室包出1300多个饺子。教室里,同学们吃着劳动果实,其乐融融。有的老师还买凉粉到教室,一起品尝巧家特色小吃。

老师们用心、用情、用爱在工作,和学生亦师亦友。梁余才说:“师生拉近了感情,学习氛围也更浓,以后将是一生的美好回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梁余才是老师、是校长,亦为人夫、为人父。

“我基本上没做过一顿饭,其实我会做饭,但就是没有做。我的时间是牺牲了家人的时间。”梁余才如是说。数十年如一日,梁余才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上。

“作为老师,我给自己打70分;丈夫来说,我只能打30分;做父亲打50分……”面对工作与生活,他虽无悔,但很愧疚。

“我对他打100分。”“他是一个务实的校长,我给他打满分。希望全县各级校长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精神。”给自己“低分”的梁余才,妻子杨平美和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副局长赵成国却不约而同给出了“满分”。

图为巧家县第三中学日常大课间,三千学生以班为单位,聆听《静思序尊寄语》。胡华伦 摄

敢为人师,传递“勇敢善真”魂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梁余才自1999年8月走上校长岗位,担任六合中心学校校长。他看到所管辖的水井小学多年没有建好的操场和围墙,他二话不说,拿起背篼和绳索,带着老师和学生步行到2公里外的地方背砂石、搬水泥,硬是靠双手建好了上千平方米的操场,修砌了围墙。

同时,他通过“制度化+情感化+竞争化”管理模式,让这所偏远学校的中考平均分从全县倒数第五名一下跃升为全县第一名,且连续三年获得全县第一名;全县小考六年级“语数”总平均分居全县第二。

2002年8月,梁余才凭优秀的管理和优异的成绩,被调入“百年老校”巧家县新华小学担任校长。他又创造性地编写了小学生《养成教育》手册,得到云南省精神文明检查组充分肯定,被多家媒体报道,县教育局行文向全县中小学推广。

牢记使命,不忘初衷。

2006年,巧家新建巧三中,梁余才被任命为校长。8月,巧三中在50亩的荒山坡上边建边招生,一共招了406名学生。由于学校的教学楼要一年以后才完工,学生根本就没地方上课、食宿。没办法,他只好多方协调,在城郊一南一北租了两个校点。而彼时,他还兼着新华小学校长。这样一来,他每天就要在两个租房校点、新建校点和新华小学来回奔波,不分白天黑夜,抓修建、抓安全、抓教学、抓管理,超负荷高强度连轴转。

而巧三中就是一张白纸绘蓝图,他知道自己的“初衷”和“使命”,他有理由把这幅蓝图描绘得更漂亮。

但是,要在一个惜土如金的山区小县建一所完全中学又谈何容易。建新校要用钱,征了土地要补偿,经费紧张。为此,他多方汇报,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办公室他成了常客,甚至有时候领导都被他“堵”在了半路上。学校搞修建,有的村民想乘机占土地,他不让,就被围攻,讲不通道理,他只好跟村民大吵一架。

“以前,学校面积50亩,有学生406名,教师21名,只有简易的操场和两栋教学楼。现在,学校面积150亩,学生3608名,教师249名。”梁余才说,16年来,学校在自己和老师们的“抚育”下,逐渐“成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陋到健全。至此,有人喊他“拓荒校长”,他很乐意接受。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图为巧家县第三中学公园式校园。汤富尧 摄

如今,步行巧三中,由绿树、奇石、道路、池水、楼宇、古建文化组合而成的三中校园园林文化尽收眼底。

巧三中的道路,按“静思序尊”的校风、“文明儒雅”的校训,突出儒雅、文雅之气,结合树种、校园方位等,组成静雅、思雅、序雅、尊雅、行雅、儒雅、文雅路,木棉、樱花路,环校东西南路,15条路纵横交错。

付媛是鸿雁25班学生,从初中到现在高一,一直在巧三中就读。她说:“能在巧三中读书很荣幸,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好。”

巧三中园环境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经过精心设计,移步换景,哨树迎宾、环绿竞技、鸿湖志天、木棉花开、亭廊书画、陶然湖光、绿茵沙场、泉涌溪流……富于浓郁文化气息。

梁余才认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无声而有形的教育,同时是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巧三中的一草一木、一水一桥、一阁一亭,无不凝集着梁余才的智慧和心血。大家都说,他不仅是老师,也是园林设计师。

“赶上了伟大的时代。”梁余才说,没有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没有地方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对我的信任,怎么挥洒?怎么泼墨?这个画画出不来。

图为巧家县第三中学老师们课堂运用“小组单元教学法”。胡华伦 摄

善为人师,喜见“桃李满天下”

同学们,现在,让我们进入静思阶段。

首先,让心静下来,静下来,再静下来,慢慢双手合十于胸,闭上双目,随着音乐的起伏、跌宕,进入宁静、安然、思考状态。

第一、感恩父母……第四、反思行为。古人云:每日三省其身。请你思考,我来三中干什么?今天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主动学习,大胆展示?作业完成得怎么样?还有哪些方面要马上弥补……长大后,报效为我们付出的父母、老师、母校和祖国。

这是巧三中日常大课间的一个场景。同时,这也只是巧三中文化德育的一个缩影。

每天上午8点30分,该校三千学生以班为单位,朗诵着《校园三字经》《静思序尊寄语》等,有序进入操场开展大课间活动。三千学生站姿横竖侧斜一条线,站立高声诵读经典美文;学生互行90度鞠躬礼,相互勉励……

以德施教,以德立身。

巧三中建校以来,梁余才探索实施“静思序尊”校风、日常大课间活动、鸿雁志向、主题班会、校园环境、八十里远足励志、中考高考誓师、祭孔尊师励志等“八大方面”文化德育,形成巧三中特有的“多元一体化”文化德育,将文明的种子悄然地播种在学生心里。

“‘静思序尊’校风文化德育,就是以‘养静’为首、‘培思’为主、‘律序’为要、‘育尊’为本。”梁余才说,文化德育是根据德育工作的需要,通过建立一种特定文化,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将这种特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教育工作是阳光工作,是良心工程。

要把这一工程做好,除了坚守、行动,还要善思。梁余才深谙此道,推出“静、思、序、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用德育铸就校园之魂。他组织编撰了6万字的校本教材《风物巧家》,创作了《鸿雁志向班级谱》《静思序寄语》《静思心语·感恩》《校园三字经》,并付诸实践。

磨刀不误砍柴工。

先德育再教学,德育为智育服务。梁余才素以教育管理见长,通过实践和思考,编写了近10万字的课改培训教材《绿色教育》,创新研究了“三思教学法”“分层提升教学法”“小组单元教学法”等。为检验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他制作课件,按照“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学习方式,“一导二标、三学四展、五练六收”的教学流程,登台演示,培训校内外教师。巧三中自办校以来,每年成绩都居全县第一,在全市227所初级中学中多年排名前十,稳居前列。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图为巧家县第三中学校园足球场。汤富尧 摄

工作36年来,梁余才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道德模范、昭通市首届名校长等很多荣誉称号及奖项。

具体有多少个奖,哪时候获得的,他却记不得。然而,“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倒是记得清清楚楚,他说是他获得所有荣誉称号中分量最重的。学校哪年获得了什么荣誉,哪个专家哪年来学校作了什么指导,哪个学生哪年考试因为什么没考好……他也记忆犹新。

2018年高考前,学校举行毕业典礼。四五十个学生把他围拢在一起,争着要他在校服上签名,留作纪念。“校长,您好点了吗,要保重身体啊!”“校长,我们要走了,读了6年,您当了我们6年的校长。”孩子们拉着他的手,一声声地问,都不舍地哭了。

去年,一名学生在高考中,由于心理没调节好,压力大,物理和数学最后一题没做对,与清华、北大失之交臂。

每当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梁余才总会自责,若自己再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交流,若老师们能更深地了解每个学生心理状态并疏导……出生于农村的梁余才说:“教好一名学生,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2018年鸿雁3班高中毕业、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吴建智;2014年学宏4班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的宋天宁;考入南京大学的邓怡然、上海交通大学的国涛……回忆巧三中成长历程,梁余才有道不完的学子,让他骄傲、自豪。

今天的莘莘学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为了学生,付出一切都值得!”一缕缕清风飘过,堂琅大地上空久久回荡着梁余才“向死而生、生而为生”的铿锵话语,人们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梁余才在“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为民族之复兴而育人”的动人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