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巧家新闻网 >> 民生 >> 社会民生 >> 新闻详情

巧家红山“传统招牌”引来川湘黔“虫客”

2017-05-02 16:10编辑:

巧家新闻网讯(通讯员 杨娟)连日来,来自湖南、四川、贵州的“虫客”不断涌入红山收购蜡虫,沿着蜿蜒的乡间水泥路,满坡满梁是郁郁葱葱的女贞树,大片女贞树上挂满了蜡虫,房前屋后不少村民正忙着采摘出售,不时还能传出讨价还价的声音。

据了解,今年的“蜡虫”价格大走俏,单斤均价达120元,这令盛产“蜡虫”的红山乡村民们脸上挂满了笑容。价格大涨,村民的腰包自然要鼓起来了,“蜡虫产业”为红山乡村民的增收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村民们今年可是喜笑颜开了。

红山,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培育“蜡虫”历史可追溯到宋元时期,居住在金沙江和牛栏江一带的彝族先民,首先发现蜡虫的经济价值,并将野生引为家种,是国内最早将蜡虫由野生引为家种的地方。红山也因蜡虫红遍整座山而被冠称“固红山”,与永善万和山、鲁甸梭山、昭通炎山并称“四大名山”。其蜡虫具有品质优越、颜色好、颗粒大、产蜡高的特点,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外地“虫客”的关注,远销四川、湖南、湖北、峨眉等省市。

然而近三年来红山的“传统金字招牌”却悄然暗淡,自2014年红山蜡虫突然大面积不再上树,以往热闹非凡的“虫会”也一反以往的冷清,针对传统蜡虫产业出现蜡虫不上树的问题,2016年11月红山乡邀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深昆虫研究所王自力教授到红山乡把脉蜡虫产业发展。王自力教授在扶贫帮扶部门云南侨通等单位领导陪同下,深入红山天星、安邦等村(社区)实地查看,走访部分群众,并与当地群众面对面交谈,对红山蜡虫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把脉,指出蜡虫不上树、产量低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为农户解除了蜡虫不上虫的瓶颈问题。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深入,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红山乡党委、政府强化打造红山蜡虫、花椒、核桃、灰豆腐等特色产业,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主攻方向。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产业思路融入到产业脱贫中,在2017年产业发展规划中,抓实蜡虫基地的规划,计划在5月中旬到贵州省“改良引种”500斤,实现6个村100余个村民小组近万亩的蜡虫换种项目,进一步打牢夯实脱贫攻坚产业后劲,实现蜡虫产销对接,并加大宣传力度,擦亮红山蜡虫“传统招牌”,永续中国白蜡虫之乡“固红山”的秘境渊源。

相关资料

白蜡虫别名蚧虫、壳虫、水蜡虫,为昆虫纲同翅目蚧科昆虫。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它的雄性幼虫在生活过程中能分泌产生一种高分子脂类化合物,药材名叫“虫白蜡”,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创汇产品。

虫白蜡又称虫蜡、中国蜡、川蜡、木蜡、蜡膏,其用途极其广泛。不仅是重要的中药材,而且有防潮隔湿、防锈防腐、着光等特点,是军工、轻工、化工、纺织及制作模型等工业的重要原料。

中医学认为虫白蜡性温味甘,具有止血生肌、续筋图15自蜡虫形态图1.雄虫2.雌虫3.枝条上的蜡层接骨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出血性下痢,创伤出血,疮口久溃不收等症。同时,虫白蜡是制糖衣片剂、膏药、油膏和丸衣的原料。而白蜡虫人工养殖的技术要求并不复杂,白蜡加工工艺也较简单,是我国目前农村尤其是山区农民致富的项目之一。

加工而成的白蜡可储存十年之久,在四川峨眉山,有存蜡如存银的说法.白蜡属于动物蜡,与其它蜡相比,有无污染、溶点高、光泽好的特性,目前,它主要应用于食品和化妆品加工,可为药片巧克力等糖果做包衣,为金银首饰抛光,另外,还可用于铸造模型,据考证,峨眉山万年寺里供奉的普贤铜像,就是用白蜡做模具浇铸而成的。